“天下面食,盡在三晉!鄙轿鞯靥廃S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亦是中國面食文化的發祥地。居住在這一方土地上的人們,淳樸、實在,更充滿想象力,尤其是在“制作面食”這件事兒上,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撥魚、剔尖、饸饹……有據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達到了一面百樣,一面百味的境界。在山西,可以一天三頓吃面,一百天不重樣。
這種飲食與地域的完美選擇,往往源于自然造化。三晉之地上生長出優質小麥為山西成為面食之鄉奠定了客觀現實的基礎,再加上民間智慧幾千年的積淀和演變,共同成就了“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的盛譽。然而,你或許不知,山西并非全省適種小麥,晉南地區才是山西小麥的主產區。
運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端,處于黃河中下游幾字型拐彎的地方,史稱“河東”,所產面粉產量占山西省總量的一半以上,是山西面食的優質原材料。山西人都知道,“吃白面,到運城”。
相傳,皇帝之妃嫘祖教民養蠶于夏縣、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古有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之說,它們均在山西省西南部。唐代詩人盧綸曾在其《送絳州郭參軍》詩中詠及汾水下游豐收在望的麥景:炎天故絳路,千里麥花香!
從古至今,運城都是一個農業發達、物華天寶的地方,“嫘祖養蠶”、“后稷稼穡”、“舜耕歷山”等與農業有關的優美傳說均發生于此。淳善的運城農人繼承先輩們的耕作經驗,充分利用黃淮海小麥優勢區的氣候、地理條件,延續著“千里麥花香”的美好農耕。
運城農人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形土壤種植出各具特色的小麥,如芮城、永濟土壤中富含礦物質硒,適宜種富硒小麥;萬榮、河津一帶適宜種植中筋小麥和強筋小麥;聞喜北垣峨嵋嶺一帶以及平陸、新絳北張沿山一帶由于小麥生長期長,適宜種植高筋硬質小麥。
多樣的特色小麥,成就了璀璨的面食文化。當地面食制作技藝上乘,種類繁多,簡單的面粉被做得花樣翻新,令人目接不暇。在芒種團隊于運城調研、匯報的期間,幾乎頓頓是一桌子不重復的美味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