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分別是太原市(晉A)、大同市(晉B)、陽泉市(晉C)、長治市(晉D)、晉城市(晉E)、朔州市(晉F)、忻州市(晉H)、呂梁市(晉J)、晉中市(晉K)、臨汾市(晉L)、運城市(晉M)。身為山西人,你知道這11地市的地名來歷嗎?
1、太原
太原,即大平原(古“大”與“太”通用)!疤弊鳛榈孛Q謂,出現于春秋以后。戰國時,太原作為趙地,都晉陽。秦莊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將“蒙驁攻趙,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晉陽,為太原置郡之始。
2、大同
隋朝開皇年間,為防止突厥進攻,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為“天下大同”。唐朝末年,隨沙陀人內徙,大同遂僑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3、陽泉
陽泉地名的形成與此地特有的“漾泉”自然現象及其自然環境有關,起先為村名,后用作火車站名、鎮名,1947年5月成為市名。
4、長治
長治,古稱上黨,據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戰國時韓首置上黨郡,南北朝改為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稱潞安府,并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由此而得名。
5、晉城
晉城,古稱澤州。周代為晉國之地。公元前376年,魏、趙、韓三家分晉,遷晉靜公于端氏,奉祀于高都,晉城因晉君奉祀于此而得名。
6、朔州
朔州,古稱“馬邑”!八贰弊鳛榈孛,指地之北端,國之邊陲,處于兩國交界的地方。北齊天保八年(557),北朔州遷到朔州城區,即馬邑。同年改馬邑縣為招遠縣,為朔州治,此為朔州名之始。
7、忻州
古稱秀容,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廢郡設州,始稱忻州,“以有忻口而名”。另有一說相傳漢高祖北上抗擊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脫圍時大軍南撤,到忻口方擺脫逃兵。高祖歡顏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8、呂梁
呂梁,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2003年,呂梁撤地設市。
9、晉中
1949年8月設置榆次專區,因為于山西中部,1958年11月改稱晉中專區,1968年9月起稱晉中地區,1999年9月改設地級晉中市。
10、臨汾
隋開皇三年(583年),置臨汾郡,因“濱臨汾河”而得名沿用至今。1971年,設臨汾市,2001年設地級臨汾市。
11、運城
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并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銷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改為地級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