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煤炭是上天賜予山西的“黑金”, 那么面食就是自然賦予山西的“白銀”。
山西人嗜面如命。有人統計,算上不在冊的種類,山西的面食共有1000多種,真能做到吃三年不重樣。面食,無疑是山西人餐桌上的主力,俗話說“晉南的饃,晉中的面,雁北的糕吃不厭”。以谷物磨粉制成各類面食,在山西簡直像變魔術一樣,很難說清楚到底有多少種不同的方式。
造型獨特的山西面食
貓耳朵
貓耳朵原是民間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別有風味,一些賓館、飯店的廚師,把它推薦給外賓。許多貴賓食后贊不絕口。從此,這種面食進入了“大雅之堂”,如同清宮風味小窩窩頭一樣,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
貓耳朵是把面和得軟軟的,搓成大拇指的條子,再壓成蠶豆大的小塊,然后用拇指食指捏著一轉,便被卷成像貓耳朵一樣。
在開水里煮熟它,撈起來再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里吸存著湯汁,味道飽和,吃起來十分鮮美。
莜面栲栳栳
在山西的忻州雁北一帶,一直到內蒙古的很多地區。都生長著一種生長周期短的糧食。它就是莜麥。
莜麥也叫做野燕麥,莜麥打成的面粉,就叫莜麥面,也叫莜面。和其他面粉不同,莜面不是由莜麥直接打成面粉的,莜面的加工過程,必須先將莜麥粒炒熟才能脫殼磨面,否則出來的莜面無法做為糧食吃。
莜面的最好做法,是做成莜面窩窩,也就是山西有名的小吃-莜面栲栳栳,窩窩就是栲栳。在所有莜面的吃法里,栲栳栳的名氣最大,也是最好吃的。
河撈
河撈是一種古老的面食品種,大約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有叫河撈面的,有叫床子面的,有叫饸饹面的,還有叫壓河撈或叫軋河撈的。河撈面比撥魚面硬,比刀削面要軟,食感滑溜柔軟,自有妙處。河撈面結構緊密、粗細均勻、長度適宜、筋柔利口,是美味的面食。
河撈時,有專門壓河撈的工具,稱為“河撈床”,床身用粗壯而彎曲的木料制成,現在也有用鐵制機械做的,中間有一木芯象活塞一樣可上下穿動。將河撈床架于鍋上,把和好的面搓成長圓形。
在水里沾一下,將面添滿圓洞,然后按住河撈床的床把,手板木杠用力下擠壓,煮熟后從鍋里撈出來即可,再澆上不同口味的臊子(也就是吃面條的時候在面條上澆的鹵兒,山西人一般都說臊子),就可以吃了。
抿圪斗
抿圪斗是山西的一種面食,因煮熟后形如蝌蚪,被當地人稱作“抿蝌蚪”,陽泉人“蝌蚪”的發音是“圪斗”,所以就叫作“抿圪斗”。
擦圪蚪兒和抿圪蚪兒同屬擦面類,兩者都是把面放在一種帶網眼的特制架子,下面是鍋,或擦或抿,面直接落入燒開的水中。
如此做出的面短小彈滑,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和小孩吃起來也并不費力。
面食之于山西人,就是生活。能熱乎乎跌上一碗面是山西游子出門在外的鄉愁山西人看似笨拙不愛說場面話但都踏實做人山西人的創造力與實干力就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碗面里。